熱門文章

2011年10月31日 星期一

科技—發明:CD

Compact Disc
CDlogo.svg
Compact disc.svg
媒體種類:光碟
編碼Various
容量:700MB(80分鐘音頻)
讀取機制:780nm波長雷射, 1200 kbps (1x)
寫入機制:1200 kbps (1x)
開發:Philips, Sony
用途:音頻及數據存儲


標準(120公釐)CD

80 公釐的CD
CD英語Compact Disc),是一種用以儲存數字資料的光學碟片,原被開發用作儲存數位音樂。CD在1982年面世,至今仍然是商業錄音的標準儲存格式。
在CD尚未發明之前,音響系統都是屬於類比訊號,音樂的來源大多是30公分直徑的LP唱片、收音機,以及錄音機等,CD發明之前根本就沒有數位音響,因此CD可說是繼電晶體以來最偉大的發明。

 

歷史

CD光碟機起始於1980年,由荷蘭的飛利浦公司與日本的Sony合作所發表的音樂光碟(Audio CD),亦稱為CD-DA(Compact Disc-Digital Audio),從此之後,因其它媒體市場的發展而連續推出一系列的光碟規格與產品。
原本僅是為了家電消費、唱片市場所設計,並沒有想到CD將來可以用於電腦的用途。當時電腦的資料儲存還在5.25吋的磁片階段,包括3.5吋的磁碟亦尚未被發明。"
CD技術其後被用作儲存資料,稱為CD-ROM。可錄式光碟隨後面世,包括只可錄寫一次的CD-R及可重複錄寫的CD-RW,直至2007年為止,成為個人電腦業界最為廣泛採用的儲存媒體之一。CD及其衍生格式取得極大的成功,2004年,全球Audio CD、CD-ROM、CD-R、CD-RW等的合計總銷量達到300億張。
雖然許多音樂迷或音樂專業人士[誰?]都指出,若使用較高級的器材,CD音質大輸LP錄音帶,此論點也可以數學證明之[來源請求];但多數大眾無法分辨,且類比訊號也有保存失真問題;所以自CD出現在音響市場之後,30公分直徑的模擬制式LP唱片就開始慢慢隱退。以後所有有關CD的同類產品,包括DVD藍光光碟均是由此衍生的。

物理分析


CD的層解:
A 聚碳酸酯光碟層,通過撞擊來記錄數據
B 光澤面反射雷射
C 一層清漆可以使光澤面保持發光
D 藝術樣品印製在最上端的盤面
E 用雷射束讀取數據時,它會反射到感測器上並轉換為電子信號
CD的基本規格(根據1983年9月的Audio-CD 標準紅皮書):
  • 掃瞄速度:1.2–1.4 m/s,固定線速度/CLV(Constant Linear Velocity)- 約相等於碟內環每分鍾500轉,碟外環每分鍾200轉。
  • 軌距 (Track pitch):1.6 微米
  • 碟直徑:120 公釐
  • 碟厚度:1.2 公釐
  • 內半徑面積:25 公釐
  • 外半徑面積:58 公釐
  • 讀寫速度:1X = 150 KiB/s = 153,600 Bytes/s
  • 容量:700MB

一張CD可存放700MB,相當於數百萬字的書籍
最初,飛利浦新力打算製造一種播放時間為60分鐘,直徑為100公釐(新力)或115公釐(飛利浦)的數碼光碟,但時為新力副社長的大賀典雄堅持「不能讓歌劇在幕中中斷,並且需得納入貝多芬第九交響曲。若不是使用者能接受的媒體那就啥沒意義了。」[1] 由於已知最長演奏為福特萬格勒1951年指揮的74分鐘版[2],最終雷射唱片定為能容納74分42秒音樂的120公釐光碟。

音樂CD

聲音CD(Audio-CD)包括一條或以上的立體聲音軌(Track),以16bit PCM編碼,採樣率(Sample Rate)為 44.1kHz。標準CD的直徑為120公釐或80公釐,120公釐CD可儲存約80分鐘的音頻。80公釐的鐳射唱片,有時被用作發行單曲鐳射唱片(CD singles),則可儲存約20分鐘的聲音資料。

保養

無論日常使用還是在環境暴露的情況下,光碟都很容易受到損害。由於小坑更接近於碟片標籤的一面,所以在播放時,在乾淨面上的缺口和污垢容易成為焦點而被當做數據錯誤地解析出來。因此,當CD在標籤面受到刮擦時受到的損害實際更大,相對地,在光環面的劃痕可以用折射率相近的塑料填充或通過精心打磨而去除。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