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文章

2011年10月30日 星期日

科明—發明:即食麵

統一滿漢大餐包裝
即食麵,又稱快熟麵速食麵方便麵泡麵快速面快餐面,是一種可在短時間之內煮熟食用的食品。即食麵的原理是利用棕櫚油將已煮熟與調味的麵條硬化,並壓製成塊狀,食用前以熱水沖泡,用熱水溶解棕櫚油,並將麵條加熱泡軟,數分鐘內便可食用。

目錄


 歷史

日清食品 「雞湯拉麵」チキンラーメン 1958年8月25日開始發售
日清「合味道杯麵」(Nissn Cup Noodles)1971年9月18日開始發售

古代

早在即食麵發明以前,在古代東西方就有人將煮熟的麵條油炸後佐以湯汁做為料理。在中國已經有類似的麵食稱為「伊麵」或「伊府麵」(即台灣所稱之「意麵」)。相傳清朝有個地方官在家宴客,廚師誤將煮熟的雞蛋麵放入沸油鍋,只好撈起後佐以高湯上桌。由於賓客吃過後讚不絕口,這道菜就流傳了下來。
至於非油炸的即食麵,則可追溯至中國西漢漢高祖三年(前205年韓信軍隊發明的踅麵。當韓信在黃河邊的合陽領軍10萬,準備進攻河東西魏王魏豹時,為解決行軍糧的問題,發明將蕎麥粉與粉開糊,煮成八成熟的大麵餅,並切成寬條。這種麵餅既方便隨身攜帶,也可以只要加水一煮便可食用,因此也可被視為即食麵最早的形態[1][失效連結]
成為速食產品的近代即食麵,是由1958年日籍台灣人安藤百福(原名「吳百福」)有鑒於當時吃一碗麵要排隊排很長,所以在大阪府池田市發明的。安藤百福並在發明即食麵後,創立日清食品公司,販售「雞湯拉麵」(Chikin Ramen,香港名為「日清伊麵」;中國內地為「日清始祖雞湯拉麵」)口味,最初的售價為35日圓,但仿製產品隨即出現,導致產生削價競爭。

 近代

「出前一丁」在2009年香港美食博覽的攤檔
日清公司在發明即食麵後,便積極向國外發展。1963年先與韓國三養食品合作,1968年再與台灣的國際食品公司合作推出雞湯口味的生力麵。最初的生力麵因為沿用日本配方,在台灣銷路並不好。在調整過調味與麵條的口感之後,成為台灣的暢銷產品,顧客多半買回家當宵夜食用,或者是加蛋煮食。曾有一段時期,「生力麵」幾乎成為這類產品的代名詞。然而由於經營不善,生力麵最後黯然退出市場。截至2005年,過去的國際食品公司僅剩一家生力麵店在高雄市新興區繼續營業,但早已退出即食麵市場。
雖然即食麵在亞洲頗受好評,1960年代末期在美國卻無法順利打開市場。因為一般美國人沒有燒開水的習慣,而且家中的餐具也以餐為主。為了讓不習慣用的民族消費即食麵,日清公司發明以發泡聚苯乙烯為容器的杯麵,於1971年在日本上市,售價為100日圓(0.25美元),為當時袋裝即食麵售價的三倍以上。
杯麵試賣期間在球場與賽馬場等地點銷售,因價格過高而不受歡迎,最後只能在某些必須夜間值勤的單位例如消防隊與日本自衛隊販賣。為求打開市場,安藤百福在東京鬧區與三越百貨公司合作促銷,創下四個鐘頭賣出兩萬份的紀錄,才奠定日本人接受杯麵的基礎。由於杯麵走高價路線,所以配料包括冷凍乾燥法製成的乾燥,同時也改以叉子作為餐具。東京街頭促銷讓杯麵在關東得以立足。1972年二月日本發生赤軍連挾持人質與警察對抗的淺間山莊事件。由於警察吃杯麵裹腹的鏡頭上了電視現場轉播,杯麵因此一炮而紅。

 爭議

有人指香港1940年代已經有即食麵,叫「白麵」。1950年代初,已有百吉麵的即食麵,後來因為競爭激烈而淡出市場。[2]

即食麵生產

就目前市面有售的即食麵來說,絕大多數都是在工廠中以機器大量生產,幾乎看不到手工製的即食麵。因為多半是工廠生產包裝,人們多半以包裝方式區分即食麵。

麵體處理

即食麵的原理是利用棕櫚油將已煮熟與調味的麵條硬化,並壓製成塊狀,食用前以熱水加熱,用熱水溶解棕櫚油,並將麵條加熱泡軟,數分鐘內便可食用。所以一般的即食麵屬油炸麵體。

味道來源

即食麵的味道來自附加的調料包,主要成分味精鹽分等。

營養


即食麵(未加工)
每100g食物營養值(3.5 oz)
熱量450 千卡 1900 kJ
碳水化合物65 g
膳食纖維2.4 g
脂肪17 g
飽和脂肪7.6 g
單元不飽和脂肪6.5 g
蛋白質9 g
硫胺(維生素B1)0.7 mg (54%)
核黃素(維生素B2)0.4 mg (27%)
煙酸(維生素B3)5.4 mg (36%)
葉酸(維生素B9)147 μg (37%)
4.3 mg (34%)
120 mg (3%)
食鹽1160 mg (50%)
每包為80 g
參照美國標準的相對百分比
成人日參考攝入量(RDI
來源:USDA

處理麵體的棕櫚油的主要成分是飽和脂肪酸,在室溫下為固態。飽和脂肪酸的特性是不容易氧化,但是卻對人的健康不利。為進一步避免棕櫚油氧化,廠商還會添加維生素E作為抗氧化劑
即食麵的鹽分過高,含防腐劑、味精;只有熱量,沒有營養。所以被歸類為垃圾食品之一。

配料

即食麵產品除了麵身之外,多半也包含了經過乾燥處理的配料,如脫水蔬菜、脫水類等。隨着食品科技進步,真空封裝的食品調理包也出現在一些高價的即食麵產品裡。

環保問題

即食麵在大部分地區以碗、杯的形式售賣(即杯麵),因其中的叉子或湯匙連同包裝碗是即用即棄,從而製造大量垃圾。
經改良後的速食麵形態,使用紙杯或塑料盒(聚苯乙烯)盛載,附有塑料或木製的一次性餐具。兩岸對使用碗容器的即食麵為碗麵
麵體放於熱水中數分鐘即可食用,不需使用熱源加熱。

即食麵

近年由於市場變化,袋麵與杯麵的分野開始模糊起來。台灣和大陸的速食麵,袋麵已經被「杯麵化」(即袋麵不需作傳統的加熱,具有杯麵放於熱水即可食用的特性),以致在兩地中袋麵和杯麵都被稱為「泡麵」;而日本、香港和東南亞品牌的速食麵嚴守傳統分野,袋麵不能泡食,「泡麵」這種通稱也沒有流行起來。

湯麵與拌麵

近年即食麵公司更有出售不同烹調方法的即食麵:湯麵拌麵(或作炒麵)。

麵體材質分類

烹煮中的麵體
  • 油炸麵體
最初即食麵所使用的麵體,據說一開始是為了將水分去掉並將油香融入麵中而發明。
  • 非油炸麵體
是近年來為了降低油炸麵體的健康堪憂而發明之麵體,省略了油炸過程所以含較低的棕櫚油飽和脂肪酸。是較為健康的麵體,味道也可以與油炸麵體相媲美,前景令人看好。
  • 紅麴麵體
近年來因倡導低卡路里食物理念而興起的麵體。

 麵體造型分類

由於即食麵最早出現於日本市場,因此早期即食麵多是日本拉麵,後來才逐漸有烏龍麵等不同的即食麵造型。
市場上的麵體造型:
非麵類即食麵條製品:

烹調方式

已烹煮的藥膳口味香椿麵
辣味即食麵
即食麵除了是可以速食食用外,在某些地區也有人以烹調的方式食用即食麵,例如以一般煮麵條的方式煮即食麵。在台灣金門等地區流行一種炒即食麵,就是將即食麵先煮過後,然後下鍋炒,搭配菜葉或肉絲一同食用。
雖然即食麵是設計成沖泡後食用,但是也有人(多出現於小學生)不經沖泡便直接吃,為了順應消費者習慣,某些廠商推出專門乾吃的即食麵,例如台灣的「王子麵」、「科學麵」。中國大陸小浣熊即食麵及泰國出產的「媽咪麵」等,人們多半便是直接壓碎後混合調味粉(或再搖勻)當作零食食用。據說這種吃法很有可能是小學生發明的。[來源請求]
在台灣,滷味攤販有時候用即食麵做為材料之一。大部分網咖跟部分小吃攤會將即食麵跟蔬菜一起煮再加蛋服務顧客。
在香港,茶餐廳可吃到的「撈公仔麵」便是即食麵以拌麵的方式食用,再把罐頭食材如午餐肉五香肉丁放上麵上拌勻來吃;亦有炒即食麵、及在煮好的即食麵上放一塊片裝芝士作配料等不同的吃法。
在澳門,到某些咖啡室可吃到葡式風味的出前一丁,如黃薑豬肉煙鴨胸鹹牛舌等等。
在中國大陸,四川麻辣燙就有以即食麵作材料的。
在韓國,部隊鍋也有利用即食麵作為配料。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